為了加強全體“學習強國”和弘揚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2025年2月18日研究所全體員工來到江西九江。九江,這片充滿歷史底蘊和革命榮光的土地,承載著無數英雄的熱血與夢想。今天,讓我們一同踏上九江的紅色之旅,追尋那些令人敬仰的紅色記憶: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是秋收起義的重要策源地之一。走進紀念館,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、一件件真實的革命文物,仿佛將我們帶回到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。在這里,我們能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輩們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,他們?yōu)榱巳嗣竦男腋:兔褡宓慕夥牛幌侇^顱、灑熱血;德安萬家?guī)X大捷紀念園,萬家?guī)X大捷,是抗日戰(zhàn)爭中的一次重大勝利。紀念園內,肅穆莊嚴,展示著當年中國軍隊浴血奮戰(zhàn)、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。在這里,我們緬懷先烈,銘記歷史,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;岷山紅色文化園,贛北岷山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(zhàn)爭和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黨在贛北創(chuàng)建的重要革命根據地,以德安、九江和瑞昌三縣交界的岷山為中心,橫跨德安、九江、瑞昌、星子和永修五縣廣大地區(qū)的革命區(qū)域,是我黨領導贛北人民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(tǒng)治,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重要戰(zhàn)略據點。岷山紅色文化園內豐富的展覽和詳實的資料全面展現了九江地區(qū)的紅色歷史,讓我們對這片土地上的革命斗爭有更深刻地認識。
19日全體員工來到千年古剎東林寺。隨著社會的高速發(fā)展,青年群體在獲得更廣闊發(fā)展空間的同時,心理焦慮的產生也逐漸增多。并且在日??旃?jié)奏的工作氛圍中,人們越發(fā)的難以靜下心來思維人生的意義是什么,如何能夠在寶貴的一生中體現最高的自我價值。大家在東林寺放松身心,清凈飲食。參看傳統(tǒng)文化碑林碑帖:
《柳碑》是廬山現存石刻中最早碑石之一,由時任江州刺史的崔黯撰文,并邀當時已八十高齡的柳公權精心書寫,鐫刻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(857年)東林寺重建之時,距今已1163年。柳公權雖高產,但流傳下來的作品僅20余件。因此,此碑堪稱“稀世珍品”,東林一絕 。
《李北海東林寺碑》是唐開元十九年(公元731年)七月十五日,佛教凈土宗祖庭廬山東林寺修葺一新后,特請?zhí)拼麜依铉咦珜懙?。全碑為青石質,碑文行書,全文1032字,陰刻直列,共24行,每行52字,通高160厘米,通寬115厘米,字經3厘米。該碑碑文的前半部分為序,以散文形式記敘了晉慧遠法師創(chuàng)建東林寺的過程,后半部分為六首四言詩形式的頌。此碑最早著錄見于宋代趙明誠的《金石錄》。既是李邕書法中的上品,也是東林寺文物中的稀世珍寶。但可惜的是原碑于元延估七年(公元1320年)毀于寺火。至元三年(公元1337年)四月初八,古智禪師慶哲以舊本重刻,置于虎溪三笑橋旁 。
《王守仁碑》是明朝正德十五年(1520年)初春。王守仁,來到了東林寺。此時的東林寺已十分衰落蕭條。借景生情,王守仁寫下一首以《東林寺》為題的七古,來抒發(fā)他多年來的復雜心情。第二天,他又一時性起,在“三笑堂”壁間,寫了《又次邵二泉韻》。清康熙十一年(1712年)德化縣令張近光來東林寺,見此題壁,十分激動,立即找同鄉(xiāng)陳發(fā)舜,將壁字鉤摹刻石,并把原作用櫥窗保護起來。但由于時間曠久,字跡漫漶,壁字已不復存在,僅摹下來的詩碑留傳至今 。
《貝葉經》素來被稱為“佛教熊貓”。貝葉經亦被稱為“法身舍利”,是紙張發(fā)明之前,比丘們?yōu)榱朔乐狗鸾浬⒇脖阌诤敕?,而刻寫在貝多羅(梵文Pattra)樹葉上的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原典,用的多是巴利語。貝葉經需用鐵筆刻寫,然后再用墨水上色,制作過程復雜。中國貝葉經大多于唐朝傳入,流傳在國內的少之又少,極其珍貴。宋代謝逸在《翻經臺》一詩中,描述了謝靈運在東林寺譯經的情形,曰:“足躡云端屐,手展貝葉經。稅駕妙高臺,幾硯陳軒欞。”從詩文可見,當時東林寺收藏有貝葉經,因屢次歷經“滅佛運動”及各種戰(zhàn)亂,遺失殆盡了。2018年1月24日,在阿彌陀佛成道日暨東林大佛臺開光典禮之際,白十源先生將珍藏多年的《貝葉經》正式贈予東林寺 。